水灾对档案造成的破坏
搜索档案期刊、冲浪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我国经常有台风暴雨的东部地区还是雨量较小、干旱较重的中部、西部地区,都有不少有关水淹档案的报道。
档案部门发生的水淹档案事件大多与暴雨产生的洪涝灾害有关。网络媒体报道,1989年6月江苏省沭阳县突发洪水,由于地势较洼,基础设施简陋,管道不通,检察院办公区遭到洪水侵袭,档案室严重受灾。本次灾害的亲历者向媒体介绍说:“当时洪水比地面高出了80多公分,到大腿那么深,情况十分紧急。不用安排,干警们卷起裤腿就冲到档案室里帮工作人员搬卷宗搬文件。”不到两个小时,全院档案材料被搬到了办公区的最高处。搬完后,大家还把已经浸水的档案一页一页地隔开晾晒。由于当时是用蓝墨水书写记录,部分档案字迹已经扩散。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天里,干警们拿起笔,一字一行地抄录。经过此次“惨痛教训”,院里的工作也改用了性质更为稳定的碳素墨水。
1991年7月,贵州多地发生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档案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毕节地区档案馆、黔西南州档案馆和三穗、剑河等11个县档案馆因库房漏雨,淋湿档案1万多卷;长顺、独山、贵定、镇远、麻江、丹寨、施秉等县档案馆库内相对湿度大都在90%左右,致使馆藏档案受潮和霉变,仅长顺、罗甸、惠水等8个县档案馆出现受潮和霉变的就达65359卷;全省县属企、事业单位和区、乡、镇受损的档案近30万卷;剑河县的远通乡、高丘乡、白道乡、南家镇、新柳乡及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被水淹没,冲走15个文件柜,被水打湿的档案达6259卷。
1997年的9711号台风在浙江省台州市温岭行塘镇登陆后,台州市海门港潮位比预报高出1.8米,城区椒江严重进水,位于底楼的浙江海门机床厂档案室一时间水深达1.3米,要转移档案已为时过晚,虽然预先已采取过一些措施,但仍有两千多卷档案(包括底图、凭证等)被海水浸泡达3小时。受这次台风的影响,浙江省宁波市的鄞县、象山县,台州市的温岭市、三门县、天台县、椒江区、路桥区,舟山市的市本级和岱山县、嵊泗县、普陀区等地,共有20个档案馆室受灾。9711号台风中,仅浙江省舟山市一地就有6家档案室受潮水、洪水侵袭,千余卷档案被淹。宁波市普陀区沈家门镇档案室的部分档案受海水浸泡。
1998年的全国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在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同时,也使一些地方的档案遭到了严重破坏。有人进行过调查,仅湖南、湖北两省就有1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进水,419个基层档案室进水,19.82万卷档案被水冲走或浸泡;江西全省各级档案馆(室)约21万余卷档案浸水,因湿度太大,共47000余卷档案发生霉变。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对档案事业的重视和档案工作物质条件的改善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在严重水灾发生的时候,不少地方的档案还是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010年8月7日,干旱比较严重的甘肃省舟曲县突降暴雨,引发泥石流,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也造成了档案的严重破坏。一些机关办公用房被冲毁,设在其中的档案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白龙江林业局档案室集中保存了大量的干部档案、职工档案。泥石流发生后,淤泥灌满了林业局大院和一楼各办公室,大水冲倒了档案柜、冲翻了办公桌,档案文件被淹没在淤泥中。因为当时该林业局正处于改革、转制阶段,大水过去二十多天之后才开始抢救档案。由于被淹没的档案大多是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如果这些档案不能随人员一起向有关方面移交,将直接影响转制人员的安置和待遇。为此,不得不组织专家制定档案抢救方案,并结合灾后清淤工作,对档案进行应急抢救。在经过了真空冷冻干燥、消毒灭菌、清污整理、字迹恢复等具体措施之后,受灾档案得到了抢救。
……
(摘自付华著《安全: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5月版,“兰台之家”独家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