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线备份
备份准备。在线备份环境应具有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能力,并提供可满足未来至少两年备份数据增长需求的存储空间,同时具备灵活的扩展性。推荐提前在在线备份管理系统中进行配置,自动完成在线备份数据组织。备份数据的组织应遵循既有的逻辑体系,确保备份对象在发生问题时快速检索和恢复,提升备份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备份数据传输过程需明确方式和工具,具备断点续传能力,对跨安全域传输的在线备份数据应采用加密技术保障安全。数据保存应严格管理存储位置和访问权限,定期监控容量。备份数据及载体需定期检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恢复性,并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管理。
备份数据维护与恢复。维护工作包括对备份系统、软硬件平台、网络设施和备份数据本身的日常检测与管理,当技术更新或设备老化时,应及时完成数据迁移以确保数据安全。应提前做好数据恢复计划并定期进行恢复演练,每2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完整演练。
(2)离线备份
数据组织。离线备份应对备份数据进行合理组织,数据组织应遵循现有逻辑体系,支持备份数据单盘可读,确保数据结构清晰且便于检索,同时在载体内附加备份数据说明文件,以便快速定位和完全恢复备份时间点状态。
数据制作与存储管理。数据制作应依据存储载体的特性进行,使用光盘、硬磁盘、磁带或缩微胶片时均需遵循相关技术规范。离线载体制作完成后应进行编号和标识管理,严格载体出入库管理,包括对载体外观、数量、内容等信息的核查,形成完整的交接记录。
数据检测与维护。需做好离线备份载体的登记与统计工作,对离线备份载体的基本信息及检测、出入库、销毁等重要管理活动进行登记,当备份载体可靠性降低或所采用的载体技术面临淘汰风险时,应将备份数据迁移至新的备份载体中。备份载体保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测,对检测结果应予以保存,检测内容包括数据检测和载体检测。
数据恢复与载体销毁。当需要恢复数据时,根据特定时间点的需求组织离线备份数据并导入系统,完成数据还原。对于已完成数据迁移或不再使用的载体,应依据相关规定安全销毁,以确保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
(3)异地备份
备份准备。异地备份建议充分考虑备份场所的地理位置、交通和气候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确保其与备份单位的距离合理并处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区。备份场所应支持必要的在线和离线备份环境条件,满足环境、设备与安全管理等方面要求。在与非本单位保管机构开展异地备份前,应与保管机构签署异地备份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异地备份载体及数据授权管理方式、维护检测责任等。
数据制作与传输。异地备份数据制作参考在线或离线备份的组织和制作要求,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离线异地备份工作需制订载体运输计划,采用具有防潮、防震、防磁等功能的专用容器,并由专人护送。在线异地备份数据传输需采用加密技术确保安全,并对传输完成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核对。
数据恢复与更新。在备份单位发生灾难或重大数据损坏事件时,可通过异地备份场所取回备份数据进行恢复。应建立备份设备更新、回收制度,对于已淘汰的设备或载体应安全处理,破坏性销毁或彻底删除数据,以防止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