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兰台要闻

《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实施规范》解读

时间:2025-04-03 来源:中国档案杂志

2024年8月16日,经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国家档案局批准,《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实施规范》(DA/T 99—2024)(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并于2025年2月1日起实施。《规范》立足于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研究和业务实践,结合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等相关标准要求,提出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的实施规范,适用于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其他档案保管机构可参照使用。

编制背景

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是事关国家档案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新修订的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馆可以对重要电子档案进行异地备份保管”,《“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扎实做好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完善备份机制,实现馆(室)藏全部档案数字资源完整备份,重要电子档案异地异质备份,积极探索备份新途径,加强备份工作全过程安全监控,切实保障档案数字资源安全。”在此背景下,该标准对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进行规范,筑牢档案安全根基。

该标准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光典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起草,其间对多家省级档案馆、档案备份技术服务公司、档案备份载体生产厂家等进行了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初稿后又进行两轮征求意见,最终形成《规范》全文。《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有效规范我国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使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有章可循,切实保障档案数字资源安全。

编制思路

标准定位:为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提供操作性层面指导的业务规范。《规范》旨在指导备份工作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主要解决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业务操作层面的问题,对于维护档案数字资源安全,优化档案数字资源管理标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规范》立足于各级综合档案馆备份工作实践,根据档案备份工作的特点以及原则,从规划、管理、技术、安全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备份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实施提供了基础的概念框架和务实的操作流程,能够促进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标准逻辑:宏观目标原则与微观备份流程相结合。《规范》从术语、备份目标与原则、组织与管理三方面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在线备份、离线备份、异地备份流程和操作内容进行规定,提出了备份流程策略、备份对象确定、载体选择问题、备份数量形式要求、备份周期、备份销毁处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内容结构上,第1~5章从总体上划定了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的范围、目标、条件和内容等基本方面,第6~8章及附录则着眼实际操作,基于备份流程闭环指导不同形式下的备份工作如何开展。

标准特点:系统性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规范》通过对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目标、原则、制度、组织、人员,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系统整合,形成了总体上把握备份工作方向,细节上提供指导的标准框架,以确保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恢复性。在具体操作中,《规范》强调多层次备份体系的构建,通过在线备份、离线备份和异地备份的综合使用,辅以多种技术手段和周期性检测维护,在灾难发生时确保备份档案数字资源及时、完整恢复,为档案数字化时代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主要内容解读

1

基本概念

《规范》界定的术语基本涵盖了档案数字资源及其备份工作相关的关键概念,包括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的基本概念(如备份、备份对象、备份数据及备份恢复)、主要备份策略(如在线备份、离线备份、异地备份和异质备份),以及主要备份形式(如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分备份),形成了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的概念框架,增强与其他相关标准的概念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标准的可推广性。

2

目标与原则

《规范》指出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目标是及时完成档案数字资源的备份工作,实现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恢复性,保证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规范》将安全性作为首要原则,强调要保证备份数据、备份载体、备份系统、备份过程的安全。在管理要求方面关注系统性和及时性,提出统筹规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备份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备份周期,及时开展备份工作。在技术要求方面关注通用性和经济性,提出综合考虑备份工作成本选择备份存储资源,合理降低经济成本和能耗成本,并确保所选用的技术、设备、载体等具有应用普遍性、使用持续性和技术非垄断性。在质量要求方面关注一致性和可恢复性,提出保证备份对象与备份数据、多套备份数据之间的一致性,以及通过对备份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能够被还原。

3

组织与管理

《规范》的组织与管理部分涵盖了机构与人员、备份工作策略、备份管理制度、备份对象、备份形式、备份周期、备份载体和工作流程等关键内容,为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构与人员方面,《规范》要求建立职责明确、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配备具备管理、技术和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对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实施、规范管理、安全保障、技术支撑、监督检查等。工作策略方面,《规范》明确了从总体规划、工作优先级、备份数据与载体管理、技术环境维护、活动记录管理,以及系统功能配置的全方位要求。管理制度方面,《规范》强调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包括备份工作责任制度、工作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备份对象方面,《规范》指出应完整备份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数字资源,包括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档案目录数据和传统载体数字化成果等。备份形式方面,《规范》提出综合采用在线、离线、异地及异质备份等多种方式,要求形成至少两套完整备份数据,其中至少一套为离线备份数据,对重要档案数字资源应进行异地备份。备份周期方面,《规范》要求根据数字档案资源价值、备份形式、规模与变化情况、基础软硬件环境等实际情况制定备份周期,指出重要档案资源的备份周期可适当缩短。备份载体方面,《规范》建议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安全稳定性、寿命及经济性等因素进行选择,对重要档案资源建议使用多种载体降低风险。工作流程方面,《规范》要求流程设计宜包含备份数据的组织、传输、保存、检测、维护和恢复等环节,确保备份工作高效实施。

4

备份形式与操作规范

(1)在线备份

备份准备。在线备份环境应具有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能力,并提供可满足未来至少两年备份数据增长需求的存储空间,同时具备灵活的扩展性。推荐提前在在线备份管理系统中进行配置,自动完成在线备份数据组织。备份数据的组织应遵循既有的逻辑体系,确保备份对象在发生问题时快速检索和恢复,提升备份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备份数据传输过程需明确方式和工具,具备断点续传能力,对跨安全域传输的在线备份数据应采用加密技术保障安全。数据保存应严格管理存储位置和访问权限,定期监控容量。备份数据及载体需定期检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恢复性,并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管理。

备份数据维护与恢复。维护工作包括对备份系统、软硬件平台、网络设施和备份数据本身的日常检测与管理,当技术更新或设备老化时,应及时完成数据迁移以确保数据安全。应提前做好数据恢复计划并定期进行恢复演练,每2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完整演练。

(2)离线备份

数据组织。离线备份应对备份数据进行合理组织,数据组织应遵循现有逻辑体系,支持备份数据单盘可读,确保数据结构清晰且便于检索,同时在载体内附加备份数据说明文件,以便快速定位和完全恢复备份时间点状态。

数据制作与存储管理。数据制作应依据存储载体的特性进行,使用光盘、硬磁盘、磁带或缩微胶片时均需遵循相关技术规范。离线载体制作完成后应进行编号和标识管理,严格载体出入库管理,包括对载体外观、数量、内容等信息的核查,形成完整的交接记录。

数据检测与维护。需做好离线备份载体的登记与统计工作,对离线备份载体的基本信息及检测、出入库、销毁等重要管理活动进行登记,当备份载体可靠性降低或所采用的载体技术面临淘汰风险时,应将备份数据迁移至新的备份载体中。备份载体保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测,对检测结果应予以保存,检测内容包括数据检测和载体检测。

数据恢复与载体销毁。当需要恢复数据时,根据特定时间点的需求组织离线备份数据并导入系统,完成数据还原。对于已完成数据迁移或不再使用的载体,应依据相关规定安全销毁,以确保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

(3)异地备份

备份准备。异地备份建议充分考虑备份场所的地理位置、交通和气候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确保其与备份单位的距离合理并处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区。备份场所应支持必要的在线和离线备份环境条件,满足环境、设备与安全管理等方面要求。在与非本单位保管机构开展异地备份前,应与保管机构签署异地备份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异地备份载体及数据授权管理方式、维护检测责任等。

数据制作与传输。异地备份数据制作参考在线或离线备份的组织和制作要求,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离线异地备份工作需制订载体运输计划,采用具有防潮、防震、防磁等功能的专用容器,并由专人护送。在线异地备份数据传输需采用加密技术确保安全,并对传输完成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核对。

数据恢复与更新。在备份单位发生灾难或重大数据损坏事件时,可通过异地备份场所取回备份数据进行恢复。应建立备份设备更新、回收制度,对于已淘汰的设备或载体应安全处理,破坏性销毁或彻底删除数据,以防止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