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志·档案志》顺利通过终审
8月2日,《西藏自治区志·档案志》(以下简称《档案志》)终审会议在自治区档案馆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务副秘书长宫士友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原副秘书长、自治区档案局原局长、自治区档案馆原党委书记、馆长李平同志出席会议,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邓惠明同志主持会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外事办公室、自治区国家保密局、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社科院、自治区图书馆和西藏大学有关专家学者,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有关处室负责同志,自治区档案馆党委班子成员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自治区档案馆党委书记、馆长何本林同志汇报了《档案志》编纂工作情况。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对《档案志》终审稿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档案志》政治正确,结构合理,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流畅,特色鲜明,全面反映了西藏档案工作的发展历程,符合志书终审要求。邓惠明同志代表会议宣布《档案志》志稿通过终审。
宫士友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档案志》是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缩影,是西藏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填补了西藏档案修志历史的空白。《档案志》的编修工作,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一是历经数载,艰辛磨砺。自1997年启动编纂工作以来,历届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班子都高度重视《档案志》编纂工作。何本林同志到任以后,把志书编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主动过问、带头主编、亲自把关,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形成终审稿,成绩来之不易。二是广征博引,多方支持。《档案志》作为《西藏自治区志》重要组成部分,史料性更强、存史功能更突出、资政育人作用更明显。自治区各级相关部门特别是地方志办公室大力支持《档案志》编纂工作,自治区档案馆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虚心请教档案系统退休老同志、援藏干部,博采众长,聚沙成塔,形成较高质量的志稿。三是开门修志,集聚智慧。编史修志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自治区档案馆注重接受专业部门的指导,注意吸纳相关专家的意见。与会各位专家学者所发表的意见,总体上比较中肯、比较准确,自治区档案馆要认真汲取、虚心接受,切实把意见建议梳理好、吸纳好。
宫士友同志强调,编纂《档案志》是档案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一要进一步精心打磨,打造精品佳志。严把志书的政治关、史实关、规范关、质量关,在保证质量、精益求精的基础上尽快出版发行,努力把志书打造成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传世之作。二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最前沿,争夺和掌握舆论话语权任务十分繁重。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档案志》是“用史实发言”最好的教科书。要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宣传《档案志》、档案工作,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用档案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三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服务中心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部署要求,围绕中心大局,立足档案职能,深入思考研究,全面推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管好用好馆藏档案资源,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推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展陈展览和编研成果,为自治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档案资政参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档案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为实现“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贡献档案力量。
责编(一审):杨柳
主编(二审):高志富
审核(三审):多杰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