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档案里的往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家庭档案是对我家生活真实、完整的记录,是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无言明证,也是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和历史见证。
翻开我的家庭档案,几十张花花绿绿的粮票首先映入眼帘,这可是当年的宝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87年,我在山东大学学习档案管理期间,系里组织大家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历史档案馆参观实习了一个月。当时吃饭要用粮票,而且各地的粮票不通用。辅导员老师在临行前帮助我们每个人换了20斤全国通用粮票,又让我们每个人买了20包方便面带着。在北京,只要去餐馆吃饭,就要用全国粮票。当时换的粮票根本不够,我们几乎每天要吃一顿方便面。后来一提起方便面,我的胃里就会翻江倒海。毕业分配工作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理落户手续,主要还是为了尽快落实粮油关系,这样每个月就能领到20斤粮票和6斤油票。彼时,因为物资奇缺,票证制度对保障物资供应、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人们想买短缺物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必需的票证,不像现在,超市里有的东西我们很快就能买到。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开始“退役”。我当时有点不敢相信,这么重要的东西一下子居然没用了,于是便把几张没用完的粮票保存了起来,就有了今天这堆花花绿绿的纸质历史凭证。
我的家庭档案盒里有一本红彤彤的特殊证件,那是真正属于我的第一辆自行车——凤凰牌28寸黑色自行车车证。1988年,我刚上班时,一个月工资仅有58块5毛钱,而一辆自行车要200块钱。没办法,我只好难为情地向家里伸手要钱买了一辆。彼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视为中国家庭的“三大件”,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那时候生产的自行车,大多数都是清一色的黑色,不像现在这样色彩斑斓,更谈不上丰富多彩的样式,人们在购买自行车时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买了新自行车后,我赶紧去派出所办了一个自行车证。就像现在的汽车一样,万一自行车被盗,只要立即去派出所报案,就有可能凭借自行车证找回来。当时农村的道路都是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有一次,我从老家返城,碰上了大雨天,为了不让自行车沾到泥水,父亲穿着雨衣、光着脚,用肩膀扛着我的新自行车,而我则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就这样,我们艰难地走了三四里路,来到一条通往公路的沟渠边,父亲才把我的自行车从肩上放下来,让我在旁边等着,又返回家,把他自己的旧自行车也扛过来。我们爷俩沿着狭窄曲折的沟渠,冒着一不小心就会连车带人摔到水沟里的危险,紧紧抓着自行车把,全神贯注地慢慢蹬着自行车。一个多小时后,才终于到了通往县城的公路边。父亲看我在公路上安全地骑上了车,才往家的方向骑去。也许是车把抓得太紧,也许是太紧张,回到宿舍后,我的双手有点颤抖。尽管如此,我还是先把自行车仔细检查了一遍,又心疼地把车身上的泥水擦拭干净,最后还在车链上涂抹了好多防锈的机油,才换下溅满泥点的衣服,放心地去睡觉了。后来,我那辆老式的自行车陆续被颜色更漂亮、样式更轻便的自行车所代替。21世纪的今天,自行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只把它当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代步工具,也没谁给它办证,或是干出逢雨天肩扛自行车的事了。
我的家庭档案盒里还静静地躺着一台灰色的老式指针收音机,虽然现在早就派不上用场了,但我一直舍不得丢掉它。它是我刚结婚时入手的唯一一件家电产品。1991年五四青年节,没有婚纱,没有录像,我和爱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一间16平方米的小平房,一张请木匠打造的双人床,一套组合橱,一套沙发,一张书桌,一台收音机,这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空闲时,我们夫妻俩最大的乐趣就是围在收音机旁听广播,新闻、音乐、少儿节目、评书联播,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时我们偶尔也会跟着音乐节拍,即兴哼唱一段流行歌曲,谁跑调了,会被嘻嘻哈哈打趣一番。“嗒嘀嗒、嗒嘀嗒”,少儿节目“小喇叭”欢快的开场曲至今余音绕梁,单田芳老先生铿锵有力、惟妙惟肖的评书音犹在耳。这台小小的收音机,见证了一段新婚燕尔、夫唱妇随的幸福时光,也在经济最拮据的日子里给了我们最丰富的精神食粮。
档案盒的底部有两张武汉去郑州的火车票,让我感慨万千。那是2010年7月,我女儿考上大学的第二年,有一天,她突发急性阑尾炎,我们接到电话时,她已经被辅导员老师和同学送到了医院,医生说需要家长签字才能进行手术,越快越好。那时从济宁去武汉的火车票很难买到。我们只好借了辆车,开车赶去武汉。考虑到离武汉有750多公里的路程,又不熟悉路,还要开夜车,我们就找了两个司机,当天下午一点动身,到武汉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4点多了。经过15个小时的颠簸劳顿,终于赶到医院。后来,我们在医院专门陪女儿待了一个星期,我爱人因为公务不得不返回老家。我留下来照顾女儿,女儿拆完线后,我们娘俩准备返回老家。我起了个大早,去售票处排队。等轮到我时,仅有的几张去济宁的火车票还是卖完了,我只能买了两张武汉去郑州的车票,然后打电话给一个亲戚,麻烦他开车到离我们家360多公里的郑州火车站接我们。当时,女儿伤口还没痊愈,身体还很虚弱,这样折腾下来,回到家就发起了高烧。如果换成现在,我们能直接从网上购票,又快又方便,女儿也不用遭那么大罪了。
类似的家庭档案不胜枚举。窥一斑而知全豹,家庭是国家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我的家庭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我的家庭档案见证了我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见证了我们党几十载励精图治的风雨历程,更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国富民强。家庭的命运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紧密相关,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作者:蒋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