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 提高全社会对文献遗产重要性认识
近日,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开展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档案部门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为契机,加大档案文献遗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深化研究阐释,提高展示传播水平,并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做好资源储备。本文将就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有关事项做些说明。
1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是世界记忆项目的中国国家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三大旗舰遗产项目(Flagship Heritage Programme),即世界遗产项目、世界记忆项目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聚焦自然与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项目都通过建立名录、开展教育与文化宣传活动等方式,关注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扩大文化遗产的世界影响力。
世界记忆项目于1992年启动,目的是唤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拯救濒临消失的宝贵文献,促进文献的广泛利用。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文明古国,高度认同这一项目的宗旨。国家档案局自项目伊始就积极融入这项国际行动,于1996年牵头成立了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致力于项目的实施、推广、研究、交流、宣传和展示。2000年,根据世界记忆项目指导方针(General Guidelines to Safeguard Documentary Heritage)的要求,国家档案局启动实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建立世界记忆国家级名录的国家。
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网站页面
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通过建立名录,扩大社会宣传和影响力,加强全社会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是对全国档案文献遗产进行梳理,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希望通过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名录,建构一个“蓄水池”,筛选出更具代表性的文献遗产申报世界记忆地区名录和国际名录。2008年,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建立《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样,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从国家名录到地区名录再到国际名录,我们就拥有了比较完整的世界记忆项目体系,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公布5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计198件(组),17项档案文献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15项档案文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地区和国际名录都是每两年评审一次。亚太地区名录单年度提交申请(2025年9月),双年度(2026年6月)出结果,每个国家最多可以申报3项。国际名录双年度提交申请(2026年),单年度(2027年)出结果,每个国家可以申报2项。两个名录都鼓励国家之间联合申报,对联合申报项目数量没有限制。对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推荐不超过3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报送的数量不超过1项。跨省域或央地联合申报的可增加1项。未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也将更加机制化。
2
做好资源统筹,择优推荐好项目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由国家档案局负责启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对本地区申报项目进行审查,择优确定申报项目向国家档案局推荐报送。国家档案局在通知中要求,省级档案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深入挖掘本地区档案文献资源,既要挖掘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的文献,也要挖掘好本地区机关、企业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版本馆、纪念馆等单位的文献资源。
根据世界记忆的定义,文献由符号、文字、声音或图像构成,可移动可保存可复制。遗产是一个集合术语,在世界记忆项目中指任何类型的一份文献,或有逻辑连贯性的一组文献。文献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文本文献,指手稿、书籍、报纸、海报、通信、业务文件和计算机文件。第二类是非文本文件,指绘图、地图、乐谱、设计图、印刷品、图表等。第三类是模拟或数字格式的录音光盘、磁带,电影胶片等。第四类是虚拟文献,如网站。
不管是世界记忆还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主要指的是记忆的内容。其可能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也可能附着在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载体上。这些载体,如果是时代久远的,就可能作为文物收存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或者纪念馆里,甚至是私人手中。这就需要一并考虑进来。只要是具有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文献,都可能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进而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并不是所有的档案文献都具有国家和世界意义,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地区和国际名录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在已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19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中,既有来自大博物馆的收藏,也有来自县市级的小档案馆的特色文献;既有反映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也有老舍名著《四世同堂》之类的手稿;除了明清皇家档案,也有贵州水书、少林寺宗法档案和成都老茶馆档案等。这些档案文献都具有国家“代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明之光。
再从国际上看。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关于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更能加深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乐,歌德、易卜生的著作超越国界成为滋养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他们的曲谱和原稿自然成为人类记忆的珍贵组成部分。《葡萄牙大发现》手稿、当今世界所有字母文字原型的腓尼基字母、俄罗斯帝国18世纪地图收藏、1893年新西兰妇女选举权运动请愿书等都已经成为世界的记忆。
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名单都可以在国家档案局网站上查到,大家在选择申报项目时可以参考。
3
遗产价值挖掘是申报工作的关键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以璀璨的文明之光,孕育了浩瀚无垠的文献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智慧。这些珍贵的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世界记忆项目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全球对文献遗产的尊重、保护与传承,也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最好平台。
要清醒看到,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积累的无比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资源相比,与我们党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相比,我们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挖掘利用力度是不够的,空间是巨大的。
档案是历史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往往是片段的,也是无言的。要使档案文献遗产与当今时代共鸣,唤起公众的情感认同,就必须深入挖掘其价值,甚至是赋予其价值,找出其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或者与本国独特文化价值的契合点。这就需要档案部门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学术界和其他记忆机构开展合作,并借助申报过程,逐步使档案工作从重馆藏向重开发利用转型、档案工作者从保管员向研究员转型。
4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申报程序进一步完善
今年,为进一步科学规范推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切实把好申报项目的政治关、学术关、质量关,参照世界记忆项目申报评审流程,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下设立了名录分委会,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具体流程是,收到申报材料后,名录分委会将对申报项目进行技术审核和内容研究,与申报单位进行沟通,对申报文本提出修改或补充说明的建议和要求。申报单位根据名录分委会委员的意见建议对文本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收到反馈后,名录分委会将提出初审意见,提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审议。国家咨询委员会作为专门对文献遗产进行评审的权威机构,由国内档案、文献、图书、古籍、史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对各地所申报的档案文献进行准确评价,以确保入选的档案文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经审定入选的档案文献遗产将被收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国家档案局计划在2025年“6·9”国际档案日期间向社会公布第六批评审结果。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申报项目之间不存在竞争,入选数量也没有名额限制,关键是看文献的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范围。
5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申报书有新要求
为统筹做好世界记忆三级名录的申报和宣介工作,国家档案局建立了世界记忆项目专项工作机制,参照《世界记忆名录》申报要求,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书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9月在南京举办了申报宣介培训班,要求各地带着预申报项目参加培训。
申报宣介培训班现场 李瑞环 摄
在对各地预申报的项目汇总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单位申报材料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申报文献的独特性、稀有性、代表性不足,不具有国家意义;有的申报文献价值挖掘不够,在价值阐述上面面俱到,缺乏亮点,或有些观点和论据存在牵强和夸大之词;有的项目简单打包整体申报,没有根据主题对申报文献做梳理和挑选,把一些无关档案文献也纳入其中;有的申报文献名称过于笼统或存在歧义,不利于未来公众理解和推广宣传等。新修订的申报书在每一项下都作了详细的填报说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需要提示的是,申报书代表了申报单位对于档案文献的研究和理解,是决定最终能否入选的重要依据。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评审过程不是看申报项目的名头,不会想当然决定取舍,很重要的是看申报材料的质量和水平。要实事求是进行价值挖掘。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申报书,将同入选国际名录和地区名录的申报书一样,在国家档案局网站上公布,以此确保评审的公开透明和权威性。
6
以名录申报为契机扩大文献遗产宣传推广
申报名录不是目的,而仅仅是开始。参与名录申报,是对本地区文献遗产进行梳理和盘点,并向公众、政府进行宣介的重要契机。国家、地区和国际三级名录,无论申报、入选哪一级名录,都有权利使用世界记忆项目标识,都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献遗产价值和重要性的肯定,都有助于提升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深国内外对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了解,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和影响。例如,侨批档案和苏州丝绸档案在申遗过程中,对档案文献进行全面整理,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挖掘文献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后,福建省档案馆第一时间通过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对外宣传。近年来,积极开发侨批文化产品,分别在北京和雅加达举办“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并作为“中国福建周”经贸文化交流项目在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展出。苏州丝绸档案申遗成功后,苏州市政府加大了对丝绸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批准建成了中国丝绸档案馆。
近年来,国家档案局通过建立世界记忆项目学术中心、开展文献遗产项目评选、举办展览、将名录结集出版、拍摄专题视频、开设报刊专栏等方式为做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宣传工作做了不少努力。下一步,国家档案局将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围绕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项目,出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百科全书》,让公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和作用,提高档案文献遗产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与有关电视台合作拍摄专题文献纪录片,加大文献遗产传播力度。
另外,国家档案局将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与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有效联动起来。对于已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在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支持上加大倾斜力度,使珍贵档案文献的保管保护与开发宣传一并推进、相得益彰。希望各地在做好项目申报过程中,同步开展文献遗产的研究宣传,增强申报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扩大国际人文交流方面作出重要部署。档案文献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推动更多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有力举措,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档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利用好档案文献遗产,有责任有义务挖掘好、阐释好档案文献遗产的文明价值,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延续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延伸阅读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由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负责评审。国家档案局先后于2002年、2003年、2010年、2015年、2022年开展了第一至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选工作,共19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入选。了解更多信息,可访问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网站https://www.saac.gov.cn/mowcn/cn/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