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兰台要闻

兰台楷模 | 坚守兰台传承躬耕 绽放档案雪域之花——记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达珍同志先进事迹

时间:2024-03-07 来源:档案文化学堂

达珍,是一名出身于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保护技术处的资深修复师,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的资深委员,业务技艺精湛、专业成绩斐然,2022年10月获评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2024年1月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达珍同志是档案系统绽放在雪域高原的一朵绚丽兰台之花,是一名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同志。

2024年1月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达珍同志1987年进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被安排在档案修裱业务部门,开始从事历史档案保护修复工作。37年来,作为档案修复师,在技艺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灵与思想也在不断成长,汇聚成一名职业档案人的心路历程:感谢党,感谢组织信任,给了一名不谙世事的民族女学生成长的机会,经过自己多年努力,蜕变成一位档案事业卓有成就的专业技术人员。

2020年获得“西藏工匠”荣誉称号,2022年10月获得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称号

蜕变是美好的,因为职责,人生也有了改变。对新时代新事物的期盼带来的兴奋,以及对蜕变过程的珍惜,使得达珍从拥抱希望走向成功的现实。回首往昔,当年通过招工考试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参加工作时,达珍同志满怀着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好奇,以及进入大机关体面单位就业、拿到满意的工资等朴实的想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多的想法。但真正接触了这份工作后,达珍同志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份工作。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批专业从事历史档案修复的专业人员,达珍同志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所接触到的能工巧匠学,向学识深厚的领导同事学,心无旁骛地跟老师们学习,四处讨教,逐步建立对档案事业的认识,提升档案修复工作的责任意识、工作技能。档案馆领导也发现了达珍同志的求知若渴,积极为她创造条件,多次派她参加国内同行单位的学习会、专业学术论坛、科研交流会议,先后安排她到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进修档案修复、字画装裱、纸浆补洞修复等技术,还安排接受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国外档案文献修复专家的技术指导。由于达珍同志的虚心好学,中国档案学会保护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也都把达珍当作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指点指导。

十多年前的达珍同志(右)在陕西第一次参加中国档案学会保护委员会研讨会,得到李玉虎教授的认可,业务上得到李老师的不断引导帮助

通过专业培训的达珍,不仅学到了档案修复技术,更深刻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崇高和神圣,从内心深处崇敬和热爱这份工作,坚定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心和决心。在从事修复工作的同时,达珍同志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先后参与了“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抢救性保护研究”“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抢救工作”等科研项目,应邀参加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讨会、“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档案保护研讨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撰写了《浅谈西藏历史档案的抢救问题》《满蒙档案抢救过程材料》等10余篇论文,从知之甚少的青年学生成长为工匠型人才。

经过西藏档案馆多年培养达珍成为西藏地区业务全面的档案保护技术人才,1990年安排在中央档案馆跟随史逢连老师(右三)学习传统修复和字画装裱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311余万卷(件、册),这些档案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积淀,是无价的雪域瑰宝。但由于岁月侵蚀,一些馆藏档案变得破损甚至残缺,这些档案的材质绝大多数都是西藏原产藏纸,因产地、用材、工艺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内地历史档案材质也有很大区别,馆藏档案抢救修复的任务重、难度大。对此,达珍同志始终保持着一颗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赤诚之心,与处室同志们一道埋首在“故纸堆”,埋头苦干,认真完成每一道修复工序,为老旧破损档案赋予新的“生命”,潜心做历史文化的守护者。经过多年的坚持实践,在达珍和团队伙伴们齐心努力,已完成近10万件破损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达珍同志自己先后修复了明清两代的皇帝圣旨、敕书及慈禧太后亲绘《茶兰图》等几十件馆藏珍品和上万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破损档案,最大限度还原和保存民族记忆和国家重要文史凭据,坚定地做一位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时长00:18
调研西藏当地藏纸工艺作坊和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贝叶制作技艺

文献档案修裱保护是一门复杂而繁琐的传统技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是在创新引领下理解积累实现的。达珍的匠心,是不拘泥于传统,在新时期的科学实践中,倾心做规范化建设的推动者。为加强档案抢救修复的创新发展,在有关方面的大力帮助下,引进了国外纸浆补洞修复设备,但由于西藏历史档案地域性纸张材料纸质较厚且纤维较长的特殊性,纸浆参数比例始终难以掌握,准确配比的技术难点难以攻克。达珍同志凭借对藏纸载体的了解和多年的修复经验,带着处室同志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人工纸浆比例配比的难题终于被攻破,创新探索出“藏区纸浆补洞技术修复历史档案文献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双面字迹破损档案文献修复难度大、原档案纸张增厚起酸等难题,这一方法被评为2023年度西藏自治区职工先进操作法。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有利于档案修复工作的开展,在探索先进技艺的同时,达珍同志还一直致力于西藏档案修复工作规范化建设,每次有机会外出学习开会,都十分留意内地档案和文博部门在档案文献保护修复方面的先进做法,在达珍的努力下,研究制定了适合当地的档案保护修复规范化建设方案,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档案修复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指导修复技术人员使用现代纸浆补洞设备对档案文献进行技术修复

在37年的学习工作历程中,达珍同志得到了诸多国内外档案文献修复老师和专家的教导和讲解,领略了前辈们敬业奉献、细致严谨的风采,也在工作实践中尽心尽力做兰台工匠精神的传承者。3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达珍同志,前往中央档案馆等单位参加培训,对学习目的和方法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时,就被老师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无悔初心坚守事业的匠心深深感动,对她后来的工作以及人生选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珍同志时常戏称自己是一个在工作中的“强迫症”患者,在工作中,永怀一颗赤诚之心,尽最大努力,将每一次修复都做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大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一份“强迫症”,这一份投向档案事业的丹心与恒心,正是档案修复大师们一脉相承的匠心传承。随着时间推移,如今达珍自己也逐渐成为档案保护修复的“老师傅”,她自觉传承老师们的工匠精神,全力发挥“传帮带”作用,竭尽所能带好“徒弟”,倾囊传授档案修复知识技能和实战经验,为新时代西藏档案保护修复工作“后继有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授指导传统修复技术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回顾这37年的工作经历,虽然长期的劳累带来身体上的病痛,但看到一件件破损档案在自己手中“恢复如初”,达珍同志便觉得一切都值得。现在是档案事业发展最好的时代,愿达珍同志以及新一代的档案修复传承者们,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不断书写新时代兰台工匠新的华章,助力档案事业的雪域之花璀璨烂漫。

国家档案馆的刘小敏是达珍一直感怀于心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