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档案文化>档案解密

档案记载——清代是怎样整治奢靡之风

时间:2018-01-29 来源:中国档案报


    翻阅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关于整治“滥办酒席”,杜绝奢靡之风,其中既有民间崇俭戒奢的强烈呼声,也有官府严禁恶俗流弊的若干禁令。古人崇尚节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今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奢靡之风一度盛行 民间强烈呼吁严禁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自古以来,南部县人就以勤劳节俭著称。《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记载,从顺治四年(1647年)到宣统二年(1910年),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上,南部县先后有129名知县。许多在此任职的县令都曾这样评价南部县的民风:“南邑绅商士庶居家俭素,一饘一粥饶有古风,可爱可敬可法。”可是,从光绪末年(1908年)以来,该县的部分城乡却一度盛行奢靡之风。档案记载,这些奢靡之风的表现形式是:“或接充牌头甲长而宴宾者;或得子荐亡而会客者;或因生辰、修造,或捐当某某会首而会客者;更有冒充贡员,以及用三两钏钱接买功牌,冒充把总;尤有入堂肄业归家,自称文生贡生,居然戴顶。先嘱族邻十里铺毯,鼓乐奉迎,前呼后拥,侥幸为荣,大肆骚扰,布帖延宾二三百席。名曰赚钱之巧法,又名曰敛财之恶计。乡下朴民如不去者,作祸生灾,可怜终年勤苦不得自用。一经窘迫,或卖空粮,或挪外债,务必吃酒。门户实难撑持,利源日竭,难免不受贫穷。有的年少子弟不勤职业,每因会客往来吃酒酿事,耽误时日,男女混杂,聚赌成风,败坏礼常。”

“严禁扰民耗财,正世俗除恶习”的禀文

    针对种种奢靡之风,南部县金源场文生帅震、袁毓英等25人,联名向县衙递交了一纸“严禁扰民耗财,正世俗除恶习”的禀文。禀文写道:“南邑幅员辽阔,山多田少,土瘠民贫,人烟稠密。产出禾粮不敷民食,丰年稍可养亲活子,歉岁便觉啼饥号寒。若遇连续大旱之年,少者远奔他乡,老者饿毙沟壑。欲使丰衣足食,总期尚节俭以惜财用,戒奢华以滋利源。当思上古耕三余一,耕九余三。”禀文指出:“奢侈之尤,莫如宴宾会客一事。盖会宾无非红白喜酒,固人之常情。近日世浇俗戾,竟有不肖之豪徒而好奢华。种种俗弊,言之殊堪,切齿痛恨!”禀文最后强烈呼吁:“此等恶习,大为闾阎之患,恳请严禁。”

    宣统元年(1909年)9月,南部县举人汪麟洲等15人,鉴于民间以婚寿祭等为由大宴宾客的现象屡禁不绝,而不法之徒却趁机向举办宴席者私罚私搕、敲诈勒索的事件不时发生,又联名向县衙呈报了“关于民间宴会抽收席捐严禁私罚私搕”的禀文。他们写道:“南邑地瘠民贫,日用所需尚知节俭,近来却古风浸失,误以奢侈为文明,凡冠婚寿祭大张筵宴。亲朋庆吊之礼变为饮食征逐之场,殊堪浩叹!”由于婚丧嫁娶宴请宾客乃人之常情,“而地方劣绅恶棍却藉端私搕,抓获请帖簿据,任意勒索,所罚之钱尽饱私囊,不唯于公无益,于民有损。”为此,他们请求:“以后城乡无论何项宴会,不准私罚私搕。席罢客散后,由应管保正调查收礼簿,按名清算,抽收席捐。”

流俗恶弊扰民耗财 县衙颁布若干禁令

    上述禀文陆续送达官府后,引起了县衙的高度重视。县衙,是我国封建时代县级官署的衙门。征解赋税、审理案件、治安联防、宣传教化、赈灾救荒、发展农业、修筑堰塘等等,都属县衙的职责。作为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权组织,南部县衙“深感物力之艰难,惊叹时局之糜烂”。当局者意识到:“一些地方因繁复的乡俗宴会,导致村民难以撑持门户,长此以往,去俭逐奢,积习成俗,本县绅商士庶居家俭素的古风将荡然无存!”

    为顺应民间的强烈呼声,针对各种巧立名目、借机敛财而大宴宾客的恶俗流弊,南部县衙痛下决心,强力推出了关于乡俗宴会的七条禁令,要求“阁属绅民,诸色人等,一体凛遵勿违”。七条禁令原文如下:1.祝寿年满六旬方准结彩建扁宴客,以示朝廷引年乡党尚齿之义。未满六十之绅商士庶,凡遇诞日,只宜闭门斋戒,追思父母生我劬劳,稍伸孝思。如敢张设寿宴浪费酒席,违者上户酌罚十钏,中户六钏,以作地方自治经费。2.父母丧葬虞祭禅祭,未便阻止。吊客束芻化帛,无非行其心之所安。若借追荐为名,讽经筵宴,徒耗酒食,无补哀思。延客一律禁止。3.男女婚嫁为人伦之始基,筮日延宾在所不禁。然亲戚至好愿来者听(便),不必偏请相邻致滋烦扰。至于汤饼小抱,送童酬恩,一律不准设酌。4.集派宴客靡费最多,如圆亲喜神、竖碑捐监、各项艺术谢师,无非巧立名目借事敛钱。违者比照祝寿例,罚作自治局经费。5.哥老聚会提升结对,往往别立会名,招收兄弟,勾引少年,大开筵宴,危害最烈。以后如有此等私会,由该处正绅乡董团保据实禀县,从重惩办,以绝祸水而杜乱源。6.乡俗多祀瘟祖,聚众演会,怪诞不经。既是瘟神,即应驱逐,岂宜浪费酒醴香烛。男妇崇拜,以后永绝淫祀,将各庙瘟神一律取消,以迓祥和而破迷信。违者将各会首每名各罚十钏,仍做自治经费。7.邪匪专吃长斋,念经惑众,余毒至今未净。符水迷人心性,百倍于酒肉耗人钱财。以后乡僻地方,民智未开,尤当互相化解,毋饮鸩毒。违者军民人等均得秘禀来县,匪徒禀请正法,团保照例治罪。

    上述禁令规定:只有年满60周岁的人,才能举办生日宴席,未满60周岁者,在生日当天,只宜闭门斋戒,追思父母养育

南部县知县侯昌镇关于乡俗宴会的七条禁令

之恩,不得张设寿宴;父母丧葬之日,可举行祭奠仪式,一律禁止设宴;男女婚嫁所设喜宴,亲戚好友愿来者听便,不能邀请周围的邻居,增加其负担;不准以圆亲喜神、竖碑捐监、各项艺术谢师等为由,巧立名目借事敛钱;凡袍哥聚会,招收兄弟,勾引少年,大开筵宴者,从重惩办;破除迷信,取消各庙瘟神,不得在庙宇祭祀瘟祖,浪费酒醴香烛;凡有邪匪念经惑众,利用符水迷人心性的,军民人等要及时举报,将邪匪绳之以法,当地团保也要承担管理失察的连带责任。这七条禁令,既对违规者有经济处罚的额度,也对管理者有行政惩戒的措施。

    同时,针对地方劣绅恶棍趁民间宴会之机私罚私搕、任意勒索的行为,县衙认为,与其让不法之徒将“所罚之钱尽饱私囊”,不如“明定章程抽收席捐”。所谓“席捐”,按现在的说法相当于“宴席税”。于是,县衙采纳了汪麟洲等人的建议,明确规定:凡私人举办宴席,“每一席捐钱四十文。由应管保正调查礼簿,按名清算,交区董收存,留作常年自治经费。化私为公,不烦不扰。准立案城乡,一律遵照。”

县令带头以身作则 流传清正廉洁美名

    在整治民间恶俗流弊的过程中,时任南部县令侯昌镇发挥了表率作用。侯昌镇因在奉节县任职期间廉洁勤政,秉公执法,曾被百姓称其为“侯青天”。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十六日,他在就任南部县知县之前,就提出要求,“所有应备一切须知册结,只于交界处所投递,书役人等不准越境远迎。衙署公馆只需打扫洁净,勿得过事铺张”。

南部县知县侯昌镇到任告示

    在接到正式任职通知后,侯昌镇立即“束装启程,驰抵南部县接篆视事”。上任第二天,他在给四川督抚的报告中表示:要“振刷精神,实事求是。勤访察以求民隐,推巡警以保公安;稽查胥役,禁其舞弊营私;严束家丁,藉免招摇撞骗”。他还写了一篇顺口溜《告示》,张贴在该县的大街小巷:“本县莅任各县,关防必先认真。治理悉由已出,概不假手于人。幕友皆延正士,并未携带官亲。所有家人杂役,选派亦极严明。平日督查办事,不准擅出宅门。倘有无知妄作,假官势焰熏蒸;或则招摇撞骗;或则搕诈平民;甚至词讼案件,违规需索钱文。种种不法情事,无论受害何人,准其随时捆送,惩治绝不徇情。”

    宣统二年八月(1910年),新任南部县知县伏衍羲刚刚上任,又收到了该县东路岁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王式玉等10人的禀文。禀文称: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来,本县连续遭遇旱灾,历年稻谷只收获了五六成,百姓缺衣少食,许多人外出逃荒。近年来虽有所获,但由于稻谷霉烂,棉花收成锐减,百姓的生活水准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尽管这样,有的人却忘却了前些年生活上的困苦,奢靡之风又有所抬头,诸如男婚女嫁、祝寿添丁、修房造屋、拜把结盟,停灵服丧等等,都要大宴宾客。而“所宴宾客并非亲友,请帖遍散,实属不成事体,不顾耗人财帛,只图渔利肥己。名虽称为有事宴宾,实则算为打平伙而已,何益之有”?

    他们同时指出,为杜绝奢靡之风,前任县令侯昌镇已颁发过七条禁令,并做出了抽收席捐的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民间礼俗,他们认为,“念民间元气未复,应予以御荒之策。出示严禁,刊刷张贴。”并明确提出:“凡婚姻准以至亲切戚相邀,不过十桌。若多设席桌敛财,许令首人重罚充公。其余无论何项名目,一并禁止,不许普遍布帖,以免糜烂而节用费。”